1979年韩国陷入沉重的经济危机
韩国经济危机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,韩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。但是,以政府支援和干预为后盾,以引进巨额外资和技术为基础、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导,单纯地追求高增长率的经济发展战略,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,到1979年前后终于陷入深重的经济危机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 第一,通货膨胀严重,物价连年上涨,恶性通货膨胀成为70年代韩国的头号经济问题。当时,为了扩大出口、促进经济发展,一方面对出口企业实行巨额资金补贴,又多次实行货币贬值以刺激出口,另一方面因石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,进口大量石油和各种原材料要支付巨额外汇。特别是向重化学工业部门进行集中投资,也促使国内货币发行量急剧增加。这样,当局只好以赤字财政来支撑经济发展,扩大出口贸易。当时韩国的通货膨胀比任何国家都严重。1972—1979年期间,货币发行量年平均增长率为30.8%,批发物价指数年平均上升率为17.1%。 第二,外债负担不断加重。韩国主要通过借用外债来发展经济,外债负担不但未减轻,反而日益加重。1972年底,外债总额只有36亿美元,而到1982年底就增加为372亿美元,在这10年间增加了10倍。韩国的债务仅次于墨西哥、巴西,为世界第三大债务国。韩国外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,1972年为34.9%,而到1982年竞达到56.2%。 第三,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不平衡,并进一步加剧。以出口为主导,优先发展出口产业的经济政策,导致牺牲农、林、渔业的发展,扩大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不平衡。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赶不上工业生产的发展,粮食及其他初级产品的自给率不断下降,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。1981年,谷物进口量达到814万吨,谷物自给率只有42,2%。就工业部门内部而言,在此期间,由于当局对垄断性大企业给予各种优惠待遇和政策性支持,而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则采取歧视政策,于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、矛盾不断扩大、加深。中小企业的处境十分困难。同时,出口工业与内需工业之间的平衡关系也遭到严重破坏。尽管工业品出口不断增加,国内消费品却供不应求,引起物价上涨。在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,由于当局在较短时间内向重化学工业部门进行集中投资,不仅阻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,而且拖延了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开发,造成了整个工业部门结构的不合理状态。 这样,到“四五”计划的后期,韩国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危机状态。经济、政治因素交错的背景导致了统治韩国达18年之久的朴正熙遇刺身亡。 |